大象新闻记者 李昌/文 受访者供图
印度尼西亚一座海拔千米的活火山上,山风呼啸。一棵枝干苍虬的老树旁,不少人在等着排队“出片”,而合影者脚下一步之遥就是万丈深渊。
这棵树频频出现在社交媒体,来旅行的游客都会选择在此拍下一张“人生照片”。直到去年4月,31岁的中国女性游客在此处拍照时踩到长裙,不慎坠亡。当地人将此处围了起来,不再供人们拍照打卡。
2025年1月,由小红书博主发起的投票“旅游是为了出片还是放松?”,超过半数投票者选择“为了出片”。然而,追求“出片”正在将普通旅行变得危险甚至致命。据《每日电讯报》,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480人死于在危险场景中自拍。
印尼火山口事故发生后,旅行领队陈小贱所在的公司,当机立断将这棵网红树沿线行程一一删去。而曾经热衷自拍的“驴友”林鹿,也尝试在旅行中戒掉出片,彻底享受旅程……
展开剩余84%悬崖边的快门声
快门声响起的那一秒,陈小贱尽量保持了表情管理。
作为领队,为了确保在这上面拍照是可行的,有点恐高的他,强迫自己先站上去试拍。“上面确实危险,风一大,绊脚了,又或者是没有抓稳,就可能遇到危险。”彼时是陈小贱第二次带队前往印尼,这个点位在社交媒体上刚刚开始火,他所在的公司就将其列入了行程。
陈小贱的团队主打“旅行社交”,目标客户是热衷打卡的年轻人。印尼火山线路因险峻的悬崖、原生态火山景观和网红树走红。他回忆,网红树位于海拔千米的悬崖边缘,枝干苍虬,背景是壮阔的火山景观,该景点因社交媒体爆火后,游客蜂拥而至,“80%的游客明知危险也要拍。”
“你要上去拍可以,但一定要听指挥。”每次游客近前拍照,陈小贱就会反复叮嘱,哪怕是看到客人身体重心一时不稳,又或者嘴里“诶”一声,都会被“吓得半死”,“事故是概率问题,但一旦发生就是100%的灾难。”
在社交媒体上火了以后,自愿前往拍照打卡的人很多。陈小贱承认,网红景点是行程的“流量密码”。“如果行程里没有热门打卡点,游客根本不会报名。”为此,在公司制定行程路线时,会安插进一些大家意向很高的景点,即具有一定观赏性,又有一定危险性的打卡点。而作为领队,尽管公司不以“包出片”为卖点,但他仍会尽力满足游客的拍摄需求,“客人们常说:‘我花钱,不就是为了发朋友圈吗,不然为了干嘛?’”
但悲剧发生后,该区域被封闭,陈小贱的团队也删除了相关行程。这场事故让陈小贱所在公司意识到,如今出去旅行,拍照打卡有时成为一件危险的事,这也让他们增加了安全意识,团队除了配备通华语的当地人导游之外,事前买保险,事后签免责协议成了现在的标配。
免责协议通常出现在陈小贱等领队无法劝阻的时刻,陈小贱说,有的时候客人想脱团去玩自己想玩的东西,比如滑翔伞、冲浪等等,还有一些危险的打卡点,他劝过大家别去拍,但是他们执意要去,那就只能留下一个免责协议,视频和录音都有可能。
最享受点赞的时刻
“旅行是自己体验的过程,但照片发出去的那一刻才是结果。”
对不少人而言,拍照发朋友圈是旅行必不可少的一环。“90后”的林鹿是每次旅行的忠实记录者,自2021年和好朋友一起出去玩拍到好看的照片之后,她每次旅行都在期待着“出片”那一刻。
2024年她去云南玩,攻略沿着洱海沿线而做,一路上都是根据社交平台分析的出片点来计划的。当时林鹿和朋友租了一辆电动车,两个人沿着洱海骑了一圈。其中半条线建设得比较商业化,旁边都是商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两个人一路听着旁边人的民谣乐,一边往前走。路边的打卡点很明显,有人排队拍照的地方就是出片的地方。
但到了第二天,沿着另外半条线骑行时,一切都不同了。一边是洱海,一边是山崖,两个人在国道线上一路骑行,与很多货车擦肩而过。风也吹得越来越冷,两个人在车上瑟瑟发抖,但沿线都没有还车点,除非掉头,或者一路骑几十公里到终点站。
尽管这条线人烟罕集,但为了拍到更多好看的照片,两个人继续前行,即便完成这趟行程将错过前往香格里拉的高铁。从下午两点到晚上七点,直到骑完这几十公里,两个人才发现这条线根本算不上风景点,社交平台上看到的一切打卡点,都很难找到,且车流量又大又密,停下来拍照存在极大风险,但她们依然模仿着社交平台的视角,停在路中间捕捉那看起来自由又轻松的时刻。
“毛坯的人生,精装的朋友圈。”这次旅途中,林鹿和好友时不时会互相调侃,她们也知道一路上非常危险,但没有想过会出事,“那么多人都拍,就我们出事?”
但林鹿也从不勉强自己,害怕就算了。在云南拿着面包喂海鸥的时候,她想要拍出像别人那样和海鸥近距离接触的“人生照片”,但每次海鸥靠近,她都躲闪不及,表情无法控制地呈现出狰狞、害怕的面貌,后来也就算了,像悬崖边等让她觉得非常危险的场景,林鹿不会尝试,她认为其他场景依然能呈现自己想要的那一面——美丽、自由。
一次旅行,两个人要拍近千张照片,但最终选出来的寥寥无几。吃饭的时候没事,两个人就埋头P图,离开之前,手机里还会先储存一条定位好的朋友圈,等到图片全部P好,再将图片放上去。
旅行的结束,就是朋友圈发出来的时刻。林鹿最享受别人点赞的时刻,每次发完照片的那一两个小时内,她要无数次打开朋友圈,观看别人对自己的点赞和评论,“那就好像是一种认同,认同你想表达的那一面。”
社交媒体带来的焦虑
“社交媒体时代,点赞成了用‘命’兑换的‘社交货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督导师蓝莉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在危险场景下坚持出片的行为,本质是大脑奖赏机制与群体心理共同作用的产物。
大脑的多巴胺分泌是关键推手。当游客拍出“爆款照片”并获得点赞时,大脑会产生类似“爽感”的即时奖励,这种快感会暂时屏蔽对危险的理性评估。“就像戴着VR眼镜走悬崖,眼前只有美景,看不见脚下深渊。”蓝莉解释。
而点赞则成了“社交货币”——青少年借此寻求同伴认同,中年人试图证明“未被生活压垮”,自媒体从业者则将其视为流量工具。
不过,蓝莉不认为全社会都有了“出片焦虑”,在大量的心理咨询中,她发现大部分人其实有在看到别人的社交媒体展示后比较而产生的焦虑,“他们都会说,你看别人的日子怎么过得这么好啊。”
至于危险情况下的出片,她提到了破窗效应,当首个翻越护栏者未被制止,后来者便默认规则失效,选择了从众。蓝莉观察到,不同年龄段存在行为差异:青少年处于自我认同期,易为彰显勇气冒险;青年群体追求刺激,受网红文化驱动;少数中年人为释放压力或展示“生活品质”涉险;老年人案例极少,多因好奇尝试。
蓝莉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提高风险意识,理性看待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不要盲目跟风和冒险。可以有个性化的表达,但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和安全的状况,也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规定。而社交平台也应该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减少这种危险行为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宣传和引导用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安全意识。
整个社会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安全角度,网红打卡地的管理和监督也很重要,蓝莉说,“大家去个性化表达,有创造力地去拍出一些照片,本身没有错,但是不能以牺牲自身的安全为代价。”
发布于:河南省下一篇:没有了
- 2025-04-19华西医院连续3年承办“一带一路”国家肝脏微创技术培训项目 今年来了8个国家20名医生
- 2025-04-19从小众游戏到“精神桃源”,两周年的它为何成为“品类天花板”?
- 2025-04-19财经聚焦|三大指数继续上行 我国经济总体保持扩张——透视3月份PMI数据
- 2025-04-19神工股份:3月27日召开业绩说明会,汇添富基金、中金公司等多家机构参与
- 2025-04-19宁夏中卫进京推介文旅资源 邀北京市民打卡“塞上江南”